村復小客廳第四場-社會設計的公共性與商業性-掀海風行動下的共好與串連

苑裡在哪裡?苑裡是苗栗的臨海小鎮,是苗栗少數擁有平原地形的區域。鎮的空間結構分明,北邊是苗栗淺山地區,自然環境豐富,境內由東向西有苑裡溪、房裡溪、大安溪為天然水脈。北側的淺山區域,苑裡地處大安溪流域的沖積扇,適宜種植稻作,境內早期是藺草主要生產區。在人口外流的時空下,她/他們以新青年回鄉的觀察,透過各階層的社會關係,重新拉起一個編織苑裡地方的網。

苑裡的「掀海風」創辦成員從草根的「反鄉」社會運動,到扎根的「返鄉」地方創生行動。本次特別邀請到「掀海風」來金門島,分享她們八年來的地方創生經驗談。從理解地方的田野課題,到地方深蹲,開拓出從日常議題,擴及產業、旅行、刊物,以及空間活化等事業。

掀海風自然地揭起「海風季」的地方節慶活動,成立「掀冊店」的社區據點,搭建「掀海風電商平台」販售小農與社區的產品,並以此扣連地方農業、社區、教育等,落實在「教芋部」計畫。進一步更延伸,給予苑裡在地學子更多的社會與教育資源。

#逆流返鄉的扎根行動
7月21日,掀海風受邀來金門的行程中,在苗栗造橋龍昇村的坤輿公司廢棄物掩埋場,發生了嚴重的「黑衣人攻擊抗爭鄉親」的事件。現場的苗栗縣警方,卻沒有積極作為制止,放任暴力發生,甚至到最後僅逮捕幾個黑衣人充數,明顯執法不力。這是現今發生在苗栗的離譜惡行。掀海風團隊原本在金門進行員工旅遊,恰好得知苗栗縣長徐耀昌也在同一時間來到金門交流。所以決定臨時變更行程,當面向徐縣長表達苗栗青年的抗議之聲。

這件突發事件,也跟劉育育2013年「反風車」的參與有關。她過往親身在地居民抗議的行伍中,深刻體悟到立意良善的政策,在配套不良的推動下,與地方輿論容易產生極大的裂隙。只是八年後的這一趟,她和共創人林秀芃已經組織起一個青年團隊來運作。

#苑裡社會的觀察探究
多數的時間,劉育育操作的是「女性的社會培力」,從事鄉鎮婦女的溝同和串聯,調查社群社會的課題。也由於集合與培力,讓婦女開始拿回發言的權利,苑裡女性的角色可以抬頭;育育除了關心地方事務外,更多的時候是學習如何生活,發掘苑裡地方DNA,透過長時間浸淫。她們理出並建立”苑裡地方知識系統”,系統內有依仗著”長期地方田調”的知識,延展出行動方案與實踐,並且轉議與服務,共存共好。此些方案則涵括店商平台、地方小旅行,空間媒體的製作發聲,媒合與對街地方資源。過程中,例如她們透過訪問地方郵差的運送地線、垃圾車運送的地圖,開始徹底理解並進入真實的地方社會。

#海風季:拉起一張苑裡的社會網絡
海風季是作為一種藝文季,第一次的在2018年,它主要訴求是讓返鄉青年主動和各階層鄉親能互相認識,策動認識家鄉的資源。以順天宮媽祖廟作為祭典的核心,讓媽祖的祭祀傳統習俗,呈現苑裡特色,深度觀光作法,一改過往流水席的狀態。透過籌並備號召大眾市集、小農擺攤、青年團體、母語音樂創作等活動,使得參與者高達4千人次。

籌備期間,以田野調查的醞釀發起,讓過剩生產的”黑豆”,搭上政府農業推銷”大糧倉計畫”,進入海風季的小型經濟體系中,發揮在地物產支持的能量。「沒有錢就做沒有錢的活動」,育育談到,從0元開始的,經過籌備和志工勞力,由自己小隊拉兩個月奉送(廣播)。海風季確實成為在個人家庭與工作之間,一場一場延續性「第三空間的塑造」!讓鎮民們開始理解到,地方創生、社區營造這些很拗口、難以理解的概念,透過行動與現場,讓理髮師阿伯也能說出「原來掀海風在做這個」!

#菜市場再造重建
2019年海風季與地方公共議題結合,試圖保存百年的苑裡菜市場,訴諸文化資產保存的公民行動。由於一場無名火,讓苑裡菜市場被燒掉,之後的地方想像是蓋大樓,容易流於服務上階層的人民和觀光客,縉紳化(Gentrification,因為租金升高,但未能負擔的低收入者之間會引起社群糾紛,住客在各種因素影響下被迫搬離本區,原有社群關係就此瓦解,社區特色永久消失)。掀海風於是偕同地方關心人士,一起封街做了幾場民間倡議。不同於吃吃喝喝談政治,掀海風團隊選擇直面議題,試圖運用各階層的公民會議,塑造與建構當代苑裡的「社會認同」。

#教芋部
獨立書店掀冊店有了與地方高中生的相遇。書店裡,發現高中生主動提出他們生涯規劃和選系介紹的需求;於是海風姊姊們,積極策畫了來自40個系所的30位青年,邀請姊姊的同學們分享過去所學;因而受惠參加公益課程的高中生,鼓勵他們未來能力可及時,以其他方式回饋在地。進一步,掀海風提出「苑裡教芋部」的構思,它是一門社會實踐的運作,透過社會支持農業,溶入「社區協力農業與時間銀行 CSA+Time Bank」的操作概念。人力銀行的概念,是為了產生一個正循環:30小時免費授課輔導,過程中因而受惠學生,將提出個人180小時議上志工服務時數。

#藺草工藝
藺草是苑裡知名的手工藝,曾經是出口大量的藺草製品。現代化之下讓藺草傳統工藝沒落,其生產到銷售鍊的問題有許多困難。第二級婦女手藝雖在,但歷來缺乏市場客群和產品改良,第一級的工資嚴重傾斜、入不敷出,產業最末的銷售端也仍舊充滿問題。種植藺草和收割勞動人力匱乏、工資太低,目前種植面積僅存2.7-0.5公頃。除種植外,仍需要多日曝曬與分級的工作天。所幸,苑裡仍有少數外配婦女人口接下了這個重任,保種復工還算有望。掀海風在此,還在努力地將四級產業的連結,從教育教作和深度小旅行,將藺草的寶,透過宣講和串聯,開始擴散。

#電商平台
電商平台是掀海風的另一張大名片,對外接觸介面上,它可以傳達到各企業的福委會,得到機關團體的大訂單;對內洽談上,它即是小農可以看得到的宣傳平台。
由實體店鋪和電商等多元管道之下,經驗到兩相可產生內和外的,互相拉抬。電商空間可以當作IG、FB、Google店家之外的社群經營。

一路專心聽到這裡,段段精彩毫無冷場!對於村復號小編的啟發是,掀海風帶來一種地方和人力資源的觀察,發酵出可持續地串接的行動式網絡工作!八年以來,掀海風一直持續深度的田野調查,擾動與豐富了苑裡的公民社會。地方作為主體,對於地方支持系統的建立和韌性,往往是格外辛苦。但我們見到有一群青年將自己深深種下,然後茁壯,相信更美好的未來。鄉村與都市,每個關係人口都是行動者。掀海風行動下的共好與串連,用心與力度的精巧掌握,一直保有人間的溫暖和感動!

最後,台下朋友舉手發問了藺草產業的問題,讓秀芃補充了好大一段知識量很高的專講。但是,藺草編織和它雋永的香氣,真的會繞樑三日!小編的家裡現在都是藺草蓆子、草帽等所散發出來的香氣。村復號為了響應,將本次掀海風帶來的藺草製品,先收購下來,預計將在村復號店裡有專櫃販售。

村復號共同創辦人兼小客廳企劃總召王苓表示,本次受到許多人士的幫忙。首要感謝的,是苑裡掀海風團隊的共創人劉育育與林秀芃來分享他們的組織經驗和實踐社會設計的歷程,還有非常可愛又伶俐的團隊成員們。第二感謝是掀海風從苑裡帶貨,我們在現場發起團購。第三感謝,是這次講座前還有跟與嶼(蓊蓊書店另一品牌)合作餐食。最後感謝金沙鎮公所,提供金東電影院讓講座得以圓滿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