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自鹿港的好朋友——#鹿港囝仔,為報名村復潮青培站講座的朋友們,在九十分鐘裡,談論了”鹿港囝仔文化事業”和”今秋藝術節”的十年經驗。雖然超時一點點,但由於本次商借了金合利鋼刀製刀廠二樓-「叨叨共饗廚房及會議室」空間,場地實在高級,舒適的環境讓與會朋友都能感到備受禮遇,會後果不其然討論依舊熱烈,捨不得離去。
村復潮小隊再次延聘沙美「阿城七餅」前來支援,老闆帶來金門味的擦餅和鹹粽冰品,簡便卻好吃的在地季節輕食,又能讓來客自己動手(包料做餐,在臺灣稱之為潤餅),誠懇吻合了地方創生的宗旨。日前已經在陽翟大街的「金門攝影社」開幕,也請大家多多支持!!
叨叨共饗廚房及阿城七餅都是產業第二代所經營,這次很榮幸與他們合作,我們也期待更多企業與創業者間的互通有無,讓大家手牽手,一起有更多的突破!
#前情提要
這場課程名為【鹿港怎麼做?返鄉/移居者的陪伴與地方支持系統】,題目很長,站在地方創生青年培力站的的執行角色上,我們先講結論,這一課題也是小隊內部想問的:如何讓民間做為先鋒團體,政府出資扶植,成為一種擴散的網,承接住這個社會青年的返鄉/移居變化狀況,如何操作開展、趨於成熟並延續下去?
#課堂開始
「如果回家沒有想要的工作,那就自己打造吧!」這是記憶中張執行長在介紹鹿港時,小編印象最深的一句話。2018年6月在後浦內武廟廣場,即泡茶間主辦的一場活動,曾經首次邀請鹿港囝仔前來分享返鄉創業的心得。
鹿港囝仔由一群返鄉青年組成,從 2015 年起與保鹿運動協會聯合舉辦「今秋藝術節」,在充滿歷史感的空間中從事藝術活動,讓在地居民對這個古老的城鎮有了新的想像。從手邊資源開始,張敬業與夥伴發現鹿港因應觀光化所帶來的垃圾問題,反而是可以簡單切入。他們選擇身體勞動的方式,發起了撿拾大街垃圾的「保鹿運動」,想藉由行動喚醒大家對環境的重視。當團隊彎下腰、慢下來,也讓地方青年重新看見了地方,以及連結發展脈絡與家鄉的新風景。
#鹿港其實不缺工作機會
敬業談到,鹿港其實不缺工作機會。過去繁盛的小鎮有著豐富的地方產業,如酪農業、加工製造業,除了河港貿易之外,還有金紙店、神像彩繪等傳統工藝型態。在近半世紀以來,鹿港開始朝向觀光化、觀光工廠的運營模式發展,不遠處還有彰濱工業區的大量勞力需求。產業是把人留下來了,而留下來的人們自然繼承了這樣的文化,產業環境創造了把人留在地方的機會。因此要問,鹿港缺的到底是什麼?這也是今秋藝術節在探問的。
#從今秋藝術節到地方事業
鹿港今秋藝術節是以「表演藝術」起家,在廟宇前、公園、廢墟和街巷裡演出,並且逐年擴大,更將經驗整理出刊《今秋誌》。今秋藝術節策畫團隊透過藝術節的串連,捲動更多年輕人,她/他們開始在鹿港開設服裝設計工作室、酒吧、食堂等面向市場的返鄉實踐行動。逐漸累積開展著,接續推出周邊計畫,以及策動轉化其為事業空間的操作。例子很多,像是餐飲(公共食堂🡪禾火食堂)、酒吧(空間策展🡪勝豐吧)、深度導覽及藝文策展(橫街工作室)、青年品牌(剩布計畫🡪參先生工作室),並推動夥伴創業經營計畫,鼓勵年輕人在家鄉尋找發展的機會;近期2021年也開始有旅宿空間的產生「東皋歇眠」。
然而,透過今秋藝術節所帶起的今秋論壇,2020年一項名為「鹿港未來中心」的規劃想像,地方青年創業輔導品牌開始誕生,以地方生活環境營造與青年創業支持系統為營運主軸,共同打造對創業者友善的地方生活環境,是正在發展的進行式。
#認識地方產業到新事業建立
「先從盤點地方DNA開始」敬業提及洪震宇在《風土經濟學》一書裡提及的概念:時間所累積的生活文化,以及空間形塑的地方風土,正是每個鄉鎮發展最重要的元素,循著這個脈絡去發展地方產業,才能帶動地方創生的長期目標。鹿港囝仔的發展,在敬業歸納的三個時期:游牧探索期(2012-2014年)、組織成長期(2014-2017年)、事業發展期(2017年後迄今),這三個時期有相對應的大事件和事業單位在滋長著。我們可以見到「創意+創業」的策略手法,屢屢在他們計畫中出現,試著透過人與空間的加乘效果,介入、活化和進化它們。
#事業的收入來源
鹿港囝仔的核心事業,以影像拍攝、藝術企畫和數位行銷為主力。在團隊權益上,採用事業關係人之間,股利分配和經營代管的合股方式,來修正與分配入股和分潤的狀態。進一步,開始延展出一支「創業育成」事業,透過政府獎補助案來支持「創業陪跑、青年培力、公共服務、政策推廣」等範疇的做法。
#第三場所的地方想像
「我們在鹿港賺錢,卻免不了去台中消費。」這是一個很弔詭的狀況,張敬業這麼說。對於鹿港的青年人來說,如何滿足它們的晚間生活,或者說是滿足人們工作後的時間,可以聚集的場所是重要的。於是,在家裡、工作地點之間的第三場所,是相對重要的轉換。「我們嗅到了鹿港確實需要幾處這樣的空間,它可以是消費場所,也是生意上可以著力去發揮的。」於是有了勝豐吧的產生。
#打造一條龍的事業宇宙
鹿港囝仔團隊想傳遞一個核心價值,即「空間是消費,也是體驗」。因為生活就是價值觀最好的實踐。於是乎,食、衣、住、行、育、樂的各方面,整合成所見到的樣子,為店家帶來經濟收益,同時也為旅客帶來不同的旅遊體驗。支持這一切的實踐,是鹿港囝仔團隊提出「創造性勞動力」,即企劃、設計、行銷、藝術的綜合特質,讓團隊得以在地方立足。
#現場提問,如何為組織留下適合人才人力
「如何建立良好的團隊關係?」一名現場朋友提問。「對於年輕的地方工作者,需要一起構思對未來的想像,並宣揚團隊理念,保持團隊有關係外部的新血可以參與進來。」敬業提到他們在企畫行政、人資管理的一些經驗和竅門。鹿港囝仔目前有九名工作夥伴,也是長期廣開大門,讓團隊可以形成一類陪伴、移居者交友圈,約定一個相遇(可返鄉/移居)的未來的結果。
現場觀眾提問:「疫情仍沒有結束的感覺,請問您面對經營產業的困境與出路。」疫情來臨下,鹿港囝仔的禾火食堂的,原來一向不提供外帶,也必須做出便當研發來因應。「我們轉個念頭,在定價不調低的前提,將挑戰定義為可分解的便當盒與餐具的選用,並從花東米變成了彰化伸港的白米,這個決定轉成食堂的研究課題。」敬業以及積極又樂觀的態度,來回應疫情下的生意狀況。
「讓家鄉成為下一代未來的選項!」我們聽見鹿港囝仔的陪伴及支持系統是如何發生的。我們開始順著這些脈絡,看到鹿港囝仔逐漸在生成一組綜合事業的開花、結果的狀態。古鎮鹿港,開始一波新的文化復興,青年鹿港,正是臺灣地方文化不斷向前的最佳例證。